#2021booklist #物裡學
我們常透過物品來塑造自身風格,日常所需的、裝飾自我的、標示於社會地位的,拿著最新的手機,或許還被問到是否有車有房?亦或是對著古董著迷不已、對書、對食器、對旅行之物的各種偏執。總如唯物主義那般,物質形式已然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途徑,亦是我們如何透過物件展示與他人的關係。
然而,明璁老師看似寫物、歌頌物質,實際上卻是透過物件,梳理與之的深度關係。於是一間小房內能有的物,卻如同整個人類大歷史,進入廣袤的心靈、或是社會整體的運作。
《物裡學》囊括了影像之物、裝扮之物、飲食之物、行旅之物等五十件你我必定擁有、經歷過的物,每一個名詞,都有明璁老師的自我定義,彷彿是針對物件的浪漫告白。雅俗共賞的敘述,或詼諧、或私密,或感性,一字一句的也讓我們得以重新觀看物件,物件也彷彿重新獲得生命,擁有物,而物也擁抱了我們。
約翰伯格:「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;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。」
這本書讀到最後,已然接近一種與物品之間的關係理論,誰說只有人與人之間才需要呢?探究物品與心靈深層之間的聯繫,改變了我對於擁有之物的「觀看的方式」。
如〈雨傘〉結尾收的極美:「這些年來我學會接受,所謂的幸福美好,都像隨時可能變天的晴空。我告訴自己,至少要有把傘,撐著它(其實更是撐著自己)就能暫時抵擋不斷落下的無助之雨。也讓視線從天而降,重新凝視回自己的雙腳。雖然溼漉難受,但確實踩在地面。」
更不用說同為書本堆積如山之人,光是〈書〉作為物件的篇章,便有「溺水曬乾的/不合時宜的/無限蔓延的」。這邊發生了小故事,在醫院陪爸爸時,他看著我手捧著這本若有所思,突然問了句:「這本物裡學,是不是在書寫關於物件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?」
驚訝那現實又木訥的老爸也能語帶感性,說得如此準確,甚至開始敘述他的高中回憶物件,而這是我從來沒有那麼靠近他的時刻,讓我覺得真的幸好在此時與這本書相遇。
當然隨著世代流轉,許多早已被汰換,更有原先歌頌後續卻呼籲反省的物品。在明璁老師正反兩面不斷的論述中,直指人心內的矛盾與辯駁叩問。
好比〈X光片〉檢查卻帶來死亡的清晰;〈自拍文化〉帶來的重建自信與醜形恐懼;〈耳機〉是隨行的自我享受,卻也拉起了兩條封鎖線,一左一右的與當下隔絕。
說到底,事物總是那樣的恆常不變,變的是其旁世代流轉的人類目光。
明璁老師在書寫的,是一筆筆對物件的情感,是一件件我們得不斷拾起放下,重新觀看的,物裡學。
-
《物裡學》- 李明璁
#reading #thingology 大塊文化 #好書推薦 #觀看的方式 #攝影 #閱讀心得 #畫說有一天
(圖四為隨手拎起了書中提到的物件,順便把玩一番)